思维导图由东尼·博赞(Tony Buzan)于20世纪70年代创建。英国广播公司BBC曾播出一期颇有影响的节目,介绍学习障碍儿童通过思维导图发生了很大转变。这期节目使思维导图广为人知,如今,世界各国都在使用这种工具。
人们通常认为,1982年出版的博赞的《开动大脑》是将思维导图介绍到日本的著作。但其实,早在1978年,博赞的著作就已经在日本翻译出版了(《充分使用你的大脑》[MaketheMost of Your Mind])。
后来,随着博赞的著作《思维导图》(神田昌典译)的热销,“思维导图”一词在日本也得到了广泛普及。我的讲座的一位听众告诉我,他们家祖孙三代都很钟爱思维导图。思维导图在日本获得普遍认知的时间或许不长,但说不定在很久以前就有人开始使用它了。
只要掌握方法,就会无所不能,思维导图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其创始人东尼·博赞刚上小学的时候。
小学按成绩排名分班。少年东尼被分到1A班,而他的好友巴里被分到了1D班。巴里熟知许多昆虫的字,还非常了解河鱼,东尼很尊敬他。可是,东尼上了成绩***好的A班,巴里却被分到了成绩较差的D班。
天真的东尼萌生了许多疑问:“什么是聪明”“谁决定了聪明的含义”,他开始思考“聪明”为何物。
在少年东尼14岁时,他参加了一场测试阅读速度的考试。这是当时英国升学前的预考。升学后需要阅
读大量参考文献,所以必须具备快速阅读的能力。
在这场考试中,东尼一分钟读了214个单词。自我感觉良好的他觉得自己表现得不错,可是,班上有个孩子一分钟读了314个单词,速度比他还快了很多。东尼对班主任老师说:“我也想读得和他一样快”!可老师却告诉东尼:“这是不可能的。”在当时,人们认为阅读速度是一种天赋。“正如头发和眼睛的颜色不会改变一样,阅读的速度也是固定不变的 ”。听到这番回答,东尼又产生了疑问。他从13岁开始锻炼身体,并曾用半年时间练出了6块腹肌,所以他想:“既然身体能通过锻炼变强,那么眼球的转动应该也能练得***加灵活,大脑或许也能通过锻炼变聪明。”此后,为了提高阅读速度,东尼尝试了多种办法,比如锻炼阅读时眼球的转动、为理解书本内容事先做准备等,***终将阅读速度提升到了一分钟1000单词以上。这个经历使东尼相信:“大脑拥有无限的潜能。”“只要掌握方法,谁都能够做到。”“很多人只是不懂方法而已。”
大脑的使用说明书进入大学后,一波接一波的作业使东尼应接不暇,一筹莫展。于是,他去图书馆查找能够提高大脑使用效率的书籍。然而,他把自己要找的书告诉图书馆管理员后,却被带到了解剖生理学的书架前。东尼解释道:“我找的不是这类书,而是介绍如何高效使用大脑的书。”而他得到的是管理员冷冷的回答:“这里没有你要找的书。”听罢,东尼感到十分震惊。连收音机都有使用说明书,为什么像大脑这么重要的器官却没有说明书?这件事成为了他人生的巨大转折点。“既然没有大脑使用说明书,那我就自己来写一部!”没错!这就是思维导图的来历。
说到这里,我们把时间稍稍倒退到东尼进入大学后的***堂课上。在充满期待和紧张的学生们面前,以厌恶学生迟到著称的克拉克教授走进讲堂。“点名。”说着,教授开始按照名册上的顺序念出学生的名字。一旦发现缺席的学生,教授就不假思索地说出他的家庭住址和父母姓名。
东尼的一个朋友也缺席了,所以他发现教授并非随口乱说。这给东尼带来了很大的震撼。
克拉克教授在课堂结束前再次点了缺席学生的名字,留下一句“我会把他们记在名册上的”,就走出了教室。东尼飞奔出教室,追上教授,向他提出了一个请求:“老师,请告诉我怎样才能拥有那么好的记力。”
教授当然没有轻易告诉他,但东尼一连恳求了3个多月,终于得到了教授的回答:“记忆有它自己的规律。”
- 我的微信
-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
- 我的微信公众号
-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